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
中国書籍過眼録-精品簡介 20191001
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


1. 中国神怪大辞典(修訂本)
本書従中国伝統史籍出発,対中国歴史上的数千位神霊作了一番科学的梳 理。所收並非狭義之“神”,挙凡神、仙、鬼、怪、巫、幻之類帯有“神 性”者,一概帰入所收範囲。它勾稽史料,図文並茂,分門別類,加以索 引。新版比第一版多出三百多条,相応的也増加了大約十万字;本次修訂, 還将文献引文容易誤読之処,均加以重新整理,以突出其実用性和学術 性。附録:真霊位業図、《封神演義》中的神譜、諸神祭誕日表;筆劃索 引、征引書目等。

2. 中国簡牘知識詞典
本詞典收録辞条1386 条,典型図片113 張。辞条按[pin1]音順序編排,編 排順序参考了常見書法字典和辞海、新華字典等編排方法;所收録図片中 的字例主要的筆法為柳叶法、蝌蚪法、飄帯法、玉箸法等特征比較顯明的 墨迹;図例多為上世紀初至2014 年出土的戦国至漢代簡牘墨迹;辞条的選 択以出土簡牘典型内容為主,尽量従記録内容的特点上選取;采用高科技 制造技術,尽量保留簡牘原貌,並対図例進行適度的縮放;部分辞条解釈 後附有簡牘応用例証。

3. 中国古代服飾史
本書第一次完整、系統地勾勒出我国自上古以至明清、近代服飾的形成、 演変、特色以及前後的遞[shan4]、伝承,毎章皆引証大量文献、考古発掘 及地面遺存,詳述男女官定服飾与日常服飾,如冕、弁服、朝服、公服、 常服、燕便服、軍服等,並附述上至宮廷、大夫士人,下至[chang1]閭百 姓之家歴朝的風俗、礼儀。附明.仇英《漢宮春暁図》(局部)等彩図31幅。 彩色插図本。

4. 秦晋豫新出墓志蒐佚(全4册)
本書共收録陜西、山西、河南三地新出墓志九百余方。其中包括北魏孝文 帝元宏撰《馮熙墓志》,掲秘北魏皇室与馮氏之結;唐《唐?墓志》載唐? 曾尚咸月公主,可補史書所佚;《苟暄墓志》載志主歴職“持中”,盖因 避諱,為史書所佚,足補両《唐書》職官志之闕;詩人《韋応物墓志》、 《姚合墓志》的出土,足可訂補《唐才子伝》、《全唐詩》所載其事迹之 遺闕和差錯。這些墓志,対正史之紀伝志表,均可補正。附相関墓志索引, 黒白図文本,釈文為横排繁体字。

5. 南蘭陵蕭氏家族文化史稿-斉梁文化研究叢書
龍飛之前的南蘭陵蕭氏;蕭思話子孫:進一歩“文化士族化”; 蕭道成的《左氏》学及文学修養;蕭斉宗室中的文化人物; 斉梁文化的偉大代表梁武帝;蕭統与《文選》;斉梁蕭氏文芸的美学品格。

6. 百衲本隋書
《百衲本隋書》八十五巻,包括帝紀五巻,列伝五十巻,志三十巻。貞観 三年,唐太宗命魏征主編隋書,参加編修的還有顔師古、孔穎達、許敬宗 等人。為更好地反映百衲本原貌,充分体現其与殿本、局本等其他系統伝 本的差異,原則上均依原書巻端著録,部分保留原書中使用的簡体字、俗 体字及異体字等;対原書中有目无伝或有伝无目等情況,不予変動;僅対 極个別処出現的明顯的衍、漏、誤字等情況進行了修改。今以商務印書館 百衲本二十四史為底本影印。

7. 隋唐長安与東亜比較都城史-海外中国研究書系
都城与王権儀礼-根据中国歴代都城復原図;隋唐城市史研究現状; 隋唐長安与東亜国際関系;陪京的成立-8-12世紀東亜的復都制; 胡人与漢人-“異人買宝譚”与漢人認識之変遷;漢長安故城与隋唐長安城。

8. 宋代仏教史(上下)
本書共分12章対宋代仏教各个宗派的発展変化及原因做了説明,対宋代仏 教的発展特征作了総結。各章内容囲繞着当時的社会背景和重要宗派展開, 寓宗派的発展変化于社会変遷和人物的活動中。

9. 元雑劇用韻研究
本書以現存元代156種雑劇的所有曲子作為研究底本,通過排比同曲牌曲子 並輔以各種曲譜確定曲子韻脚用字;対照《中原音韻》分析帰納韻字的韻 部,展現了元雑劇記録的語音面貌及其与《中原音韻》的復雑関系;対元 雑劇各韻部的用韻尤其是出韻現象及其原因進行窮尽式探究;把元雑劇与 同時代的元散曲和略早于雑劇的諸宮調進行用韻上的比較,論証其元代的 実際語音状態,発現其語音発展変化的一些規律;専門討論了入声問題。 附現存156種元雑劇的所有曲子押韻字表。

10. 魯荒王墓(上下)
本書共分八章:魯荒王墓的地理位置和発現、発掘経過;魯荒王墓園的結 構、規模及相関遺迹;魯荒王墓葬的形制、結構、葬式葬具及出土器物的 位置分布;按類別対魯荒王墓出土器物進行全面和詳細的描述;戈妃墓的 形制、結構和部分出土器物;対墓主和年代進行了判断、対魯荒王墓的特 征和発掘意義進行簡単総結;明代魯王世系与魯藩壙志;附録魯荒王墓各 類器物統計表、魯荒王墓発掘記以及[yan3]州魯藩郡王墓発現資料等。彩 色図版、黒白插図多幅。

11. 明嘉靖刻本歴代名画記(上下)
本書上册影印天津図書館蔵王原祁旧蔵明嘉靖間刻《歴代名画記》。畢斐 教授為全書作了断句,以単色圓点形式標在毎句尾字下的字空之中。末附 歴代著録与題跋,是現存古代史料中《歴代名画記》相関記載的資料匯編。 下册收録了畢斐教授編撰的校記和索引。校記利用現存各个時期的《歴 代名画記》版本与書中的引文、古今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対嘉靖本的文本 作了通校,指出底本的部分問題,反映了文本異文。索引分為人名、地名、 文献、主題四類。

12. 虚受堂文集-清末民初文献叢刊
王先謙(1842-1917),清末学者,湖南長沙人。平生致力于経学和史学, 義理考据与経世致用並重。著作包括校刻《皇清経解続編》,編有清《十 朝東華録》《続古文辞類纂》等,著有《漢書補注》《水経注合箋》《後 漢書集解》《荀子集解》《庄子集解》《詩三家義集疏》《葵園四種》《 日本源流考》《五洲地理志略》等。《虚受堂文集》十六巻,由時論、序 跋、伝記、行状、道碑、墓志銘、墓表等構成。今据清宣統二年上海国学 書社刊本影印。

13.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档案史料-新疆文献輯要叢書.巻五
袁復礼発現了大量的恐龍化石,打破了中亜无恐龍的定論;居延漢簡和羅 布[nao4]爾漢簡的発現推進了我国簡牘学的発展;黄文弼根据所采集的石 器特征,認為羅布石器文化路線是由東北向西南伝播,糾正了斯坦因的自 西向東説。本書所收档案史料絶大部分出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区档案館館蔵, 反映了1927-1934年中国和瑞典共同在中国西北(主要是新疆)進行地質、 地磁、气象、人類、考古、民俗等内容科学考察活動的基本情況。共收 録300余分档案史料。

14. 古代漢語詞典(第2版)
本詞典在1998年版的基礎上做了系統的修訂,在釈義和書証以及書写体例 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査漏補缺,以実際需要為出発点,收集了古代正統書面 語写作中的大量単字与詞匯。第2版收録単字約14200个(包括繁体字和異体 字),復音詞約28000条;釈義不妥或有錯誤的径改,書証有誤或年代較晩 的更換;増加了一些有文献用例的単字,相応刪去一些僅見于字書而没有 書証的生僻字;通假音読本字的読音,不単立音項;重新編制了《部首検 字表》。

15. “言外之意”修辞現象研究
本書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,対言外之意修辞現象作了系統的研究。 具体分為四个部分:首先,従哲学、語言学及文化等方面探究了言外之 意修辞現象存在的理据;其次,従語境、心理、邏輯及修辞主体、受体等 因素,探究其生成机制;再次,在收集古今各類文体中相関語料的基礎上, 帰納了言外之意修辞現象的言語表現類型。全書将“言外之意”修辞現 象的表達和理解結合起来進行了系統研究;在其理解的研究中,提出了“ 語境重訳”的概念。

上一期



Copyright (C) 1999-2019 Frelax ShuChong All rights reserved. 書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