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 中国書籍過眼録-精品簡介 20150130 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◇◆ 1. 二里頭1999-2006(全5册)-中国田野考古報告集.考古学専刊丁種第八十七号 “二里頭文化”是指洛陽偃師二里頭一処夏代晩期的都城遺址所代表的一 類考古学文化遺存。遺址内発現有宮殿、居民区、制陶作坊、鋳銅作坊、 窖穴、墓葬等遺迹。出土有大量石器、陶器、玉器、銅器、骨角器及蚌器 等遺物,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銅容器。本書共分十章, 主要内容包括:遺址的発現、文化堆積与分期、遺址東部区域、囲垣作坊 区、宮殿区、[tan4]十四測年研究、環境气候研究、人骨研究、経済与生 業形態研究等。黒白插図、統計図表多幅。 2. 漢石経集存 漢霊帝立石経于太学,《後漢書》叙述甚詳,以其創始于熹平四年,故後 世即以熹平石経名之。宋時第一次出土,計有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礼》、 《公羊》、《論語》五経;至民国十一年第二次出土,先出魏三字石経尚 書无逸君[?],春秋僖公文公残碑,其後出土残石漸多,悉為一字之漢石 経:有《易》《詩》《書》《礼》《春秋》《論語》等経。馬衡先生将所 收集之漢石経的拓片(或残石),依据文献記載,整理石経次序,並用石 経文字考訂文献編撰成此書。横排簡体字。 3. 道蔵源流考(2014修訂版) 《道蔵源流考》初版于1949年,対三洞四輔経的淵源和伝授、歴代道書目 及道蔵的纂修与鏤板進行了考述。1963年増訂版,除内容有所増補外,又 増入《道楽考略稿》、《南北朝天師道考稿》等4種附録。此次新修訂版, 改正了原版上的一些錯字,並根据原書上的批示,補加了数百条新内容, 対未及考据的疑点都尽量給出了確定的答案,又増加了陳国符教授《北宋 玉音法事吟(線)譜考稿》和《明清道教音楽考稿》這両篇研究道教音楽 的文章。横排繁体字。 4. 民国通俗小説書目資料匯編(全3册) 本書書目部分輯録民国時期出版的已経査見的有書店、作者、出版者、出 版年月、章節回目的共2100余種,按照小説類別如社会、言情、武侠、歴 史与作者姓名筆画為序,大多為長篇,従章節和回目中已経大致能了解小 説的内容,[ling4]附未査見的200多種;評价部分收録著名学者賈植芳、 王安憶、陳村等有関評論文章51篇。毎条書目依次編写書名,類型,叢書 名、異名,著者、訳者、編者,出版状況,篇幅,題詞、序跋情況,章回 数,目次等。附《書目筆画索引》。 5. 満鉄調査-第1輯 “南満洲鉄道株式会社”,簡称満鉄,表面上看“満鉄”是个経営鉄路的 公司,実際上它還負有対中国物産、自然資源進行調査以及為日本政府提 供情報的特殊任務,系統規劃地調査了解中国的政治、経済、社会情況。 在長達40余年里,集成了大量資料図書和档案材料,即 “満鉄調査報告資 料”。本書通過満鉄資料研究,掲露日本軍国主義的侵華罪行,還歴史真 面目,発掘対当前経済建設有用的信息資料,整理保存一批反映中国当時 社会経済実況的歴史資料。 6. 林風眠全集(全5册) 林風眠(1900-1991),現代画家、美術教育家。擅長描写仕女人物、京劇 人物、漁村風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類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風景画。作品有《 春晴》、《江畔》、《仕女》、《山水》、《静物》等。本書従芸術創作、 芸術教育思想和創作道路等方面詮釈林風眠為芸術的一生。全書分三个 部分,包括画集(3巻)、文集(1巻)、年譜(1巻),共計5巻。“画集 ”部分以時間先後為序分主題展示;“文集”部分将其文芸作品以時間先 後為序編排:含著述篇章、書信札記、経典語録等;“年譜”部分重在呈 現其生平事迹和芸術創作道路。 7. 潘天寿全集(全5册) 本書共分五巻,第1-4巻為潘天寿的絵画、書法作品,以作品的創作年代先 後為序進行編排;第五巻為綜合巻,包括年譜、插図、照片、談芸、詩文、 金石篆刻等。全書従世界各地征集的3000余件作品中,精選近800件,以 全球化時代的視域角度来重新審視中国民族芸術,従“中西拉開距離説” 到“超越文人画家的自覚意識”,[wa1]掘画家更為深層的精神性的一面, 全面、深入地介紹潘天寿的芸術成就,力求做到系統、完整、科学、真実。 彩色図文本。 8. 遼上京契丹記憶-巴林左旗档案館館蔵遼上京契丹遺迹和遼代出土文物照片集錦 本書收録従巴林左旗綜合档案館蔵契丹遼文化照片中,精選出的巴林左旗 遼代遺迹、出土文物照片600余幅,輔以部分遼代遺迹簡介及重要歴史事件、 故事和主要人物事迹等。文字部分並非照片説明,亦非学術著作,而是 依据《遼史》、《契丹国志》及有関史籍和研究資料,対巴林左旗部分遼 代遺迹加以簡介,対遼代時発生在巴林左旗的重要事件、故事及主要人物 加以簡述。全書内容共分九个部分:租源、上京、州県、寺塔、遼磁、捺 鉢、遼基、人物、遼詩。図文対照。 9. 俄羅斯解密档案選編-中蘇関系(1945-1991)(共12巻) 本書在対俄国已経解密的前蘇聯档案進行研究的基礎上,篩選其渉及対華 関系和両党交往的文件2582分,加以必要的注釈和点評。文件包括:中蘇 両党両国高層領導之間会談的俄方記録;蘇方高層領導就中国問題対其内 部的指示、批示;蘇方各級各部門向最高層提交的情報、匯報及対策建議; 双方的通信、電報及未公開的互換文件等。本書雖以“中蘇関系”為主 題,渉及的領域却十分寛广,為中共党史、国際共運史、外交史、冷戦史 的研究提供了足資参考的文献史料。 10. 巴金選集(10巻本)-巴金110周年誕辰紀念版 巴金(1904-2005),原名李堯棠,字[fei4]甘,四川成都人,小説家、散 文家、翻訳家。其作品大多以進歩的知識青年為主人公,暴露旧制度、旧 道徳的罪悪,歌頌反抗和光明,芸術風格明朗、熾熱、流暢。主要作品有 “激流三部曲”(《家》《春》《秋》),“愛情三部曲”(《霧》《雨》 《電》),以及《寒夜》《憩園》《随想録》等。今于紀念巴金誕辰 110周年之際,精選巴金先生的10部作品,結集出版,依序為《家》、《春》、 《秋》、《霧.雨.電》、《憩園.春天里的秋天.海的夢》、《寒夜.第四 病室》、《短篇小説集》、《散文随筆選》、《新声及其他》、《談自己》。 11. 琴書大全(2函16册)-古琴譜系列 本書為現存收録古代琴学文献最多的一部類書。全書共22巻。前20巻收録 歴代有関琴学的記載,不少失伝的琴学専書、専論頼以保存。末2巻收琴曲 62首。該書編輯体例厳謹,引用材料大都注明出処,並保存了大量未見于 它書的琴学論著,尤其是一部分早已散佚的唐宋琴書,如唐陳拙《琴書》、 唐李勉《琴徽字議》、唐王大力《琴声律図》、宋田紫芝《太古遺音》、 南宋嘉定間楊祖雲《琴苑須知》、宋《振古琴苑》、元陳敏子《琴律発 微》等史料,弥足珍貴。影印本。 12. 日漢同形異義詞詞典 本書是旅日華人郭明輝先生総結多年工作経験編写而成的,收録日漢同形 詞1525組。毎一組詞匯先列挙出漢日語境中的相同義項,其次列挙出不同 義項,毎一義項都附有2句例句。全部釈義和例句都采用日漢双解形式,日 文後面配有漢語翻訳。同時為了便于応考的学習者使用,在近几年日語能 力考試和J.TEST考試中出現的高頻詞匯詞条上都做了星号標記。 附有日語五十音索引和漢語[pin1]音索引。 13. 便携日漢大詞典 本詞典是一部綜合性的多功能常用日語工具書,以選詞量大、詞匯新穎、 涵盖面广為特色。其收詞範囲除了日常用語、連語、成語和習慣用語之外, 還兼收科普詞匯,特別是信息、网絡、計算机等新興領域里的詞語,並 涵盖了政治、経済、軍事、外交、科技、通信、金融、体育、社会学、法 学、心理学、医療衛生等各个領域,総收詞量到達16万余条。 14. 中国百年話劇史述 本書叙述了中国話劇的誕生、演変、発展的歴程,対中国話劇的歴史発展 理出了一些線索,掲示了一些有規律的内涵;反映了中国話劇史学的研究 的進展,対中国百年話劇発展作了一次歴史的総結。書稿着重于20世紀初 至21世紀初這一百年来的中国話劇走過的歴程,在叙述祖国大陸話劇発展 演変的同時,還記述了中国話劇在香港、澳門、台湾地区的興衰歴程;以 話劇史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為中心勾勒出了中国話劇的百年滄桑。附各个 相関歴史時期的珍貴插図多幅。 15. 元雑劇用韻研究 本書以現存元代156種雑劇的所有曲子作為研究底本,通過排比同曲牌曲子 並輔以各種曲譜確定曲子韻脚用字;対照《中原音韻》分析帰納韻字的韻 部,展現了元雑劇記録的語音面貌及其与《中原音韻》的復雑関系;対元雑 劇各韻部的用韻尤其是出韻現象及其原因進行窮尽式探究;把元雑劇与同 時代的元散曲和略早于雑劇的諸宮調進行用韻上的比較,論証其元代的実際 語音状態,発現其語音発展変化的一些規律;専門討論了入声問題。附現存 156種元雑劇的所有曲子押韻字表。 16. 談戯説芸-百位名家口述百年京劇伝承史(全2册) 本書将一百余位京劇老芸術家談芸説戯的宝貴口述資料転為文字。他們当 中有各行当流派的表演芸術家:有鼓師、琴師,教育家、研究家,有編劇、 導演,也有諳熟台前幕後的“老戯骨”;他們或師従大師,或与大師同 台合作,或学有所得自成一格,他們見証了京劇最為輝煌的時期,京劇舞 台的流光溢彩,无疑給他們的一生打下不可磨滅的烙印。従本書中,能看 到経典劇目的伝承、流派伝人的体会及表演方法、京劇界尊師学芸的道徳 品行、戯班及後台管理的規律等。 17. 中国少数民族戯劇通史(上中下) 少数民族戯劇是少数民族歴史与現実生活的活化石,通過它能更好地反映 這个民族的歴史与現実生活。此外,其独特的表現方式和芸術手法,多層 次地展示出各地区豊厚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,尤其是各地少数民族的歴史 文化、戯劇文化、民俗文化。本書共分三巻:古代篇、当代篇、少数民族 戯劇名録篇,由著名戯劇研究専家曲六乙編著,填補了国内対少数民族戯 劇史研究缺乏通史的空白。 18. 新華社80年攝影作品選(1931-2011) 1931年新華社与中国紅色政権同一天誕生,従那時至今,无論這个国家発 生了什麼,新華社従来没有一天停止図片発稿;无論這个世界発生了什麼, 照片档案館保存了全部発稿照片和底片。本書為新華社成立80周年的回 憶和紀念。80年来,数百名新華社記者在世界各地和中国大地奔波跋渉。 他們的作品聚合在一起,成為一部任何文字都難以替代的歴史文献,見証 着新中国走向繁栄昌盛的足迹,見証着世界格局的風雲変幻。黒白、彩色 照片300余幅。図文本,中英文対照。 19. 生命之霊-国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50年精選 本書是慶祝BBC国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挙[ban4]50周年国際野生生物攝影作 品的展示。甄選了年賽各个歴史時期有関大自然、野生動物和自然秘境的 攝影作品;描絵了自然攝影発展的歴史-従第一台手持箱式相机到1960年代 的彩色膠巻革命,再到20年前的数碼時代降臨,這些攝影技術的巨大進歩; 対野生動物和自然秘境的攝影作品所展示出的風格、技巧和手段的多様 令人眼花繚乱,反映出巨大的技術進歩以及世界一流攝影師們観察理解自 然世界的多種多様的方式。彩色図文本。 |